OPEN A BOOK,OPEN THE WORLD
新鮮事 選書推薦 裂解的自我認同與歷史傷痕:Things Fall Apart《分崩離析》
選書推薦2025.03.18

裂解的自我認同與歷史傷痕:Things Fall Apart《分崩離析》

六月的形象,似乎總與鳳凰花開、離情依依的畢業季相繫。曾在哪裡讀到,這種艷紅如火,在夏日時節以暴烈之姿盛放的美麗植物,源自於非洲馬達加斯加。

 

有一本小說,也如同燦爛盛開的鳳凰花,於非洲萌芽,卻在世界遍地綻放:奈及利亞詩人及小說家阿契貝(Chinua Achebe)的《分崩離析》(Things Fall Apart)。

 

被譽為非洲現代文學之父的奇努阿.阿契貝生於奈及利亞,具伊博族血統,1958年出版了日後被稱為奈及利亞四部曲的首部長篇英語小說《分崩離析》。阿契貝的作品關注伊博族信仰傳統與基督教的影響,一生創作不輟,對殖民與後殖民時期,甚至現代奈及利亞處境的討論亦多有著墨。

 

讓我們調整一下時空座標,將位置轉移到兩個世紀前的西非,奈及利亞的一處伊博族村落。《分崩離析》的故事背景設在一處虛構村莊,藉村中一名驍勇伊博勇士Okonkwo的顛沛一生,看見英國殖民下,主角Okonkwo 、伊博族、乃至整個奈及利亞的社會結構與部族傳統,從個人命運到部族精神、國族文化逐漸如書名一般,分崩離析。

 

力大無窮,善於摔角的Okonkwo在崇尚力氣的伊博族村子裡為自己掙得一席之地,他備受部族尊敬,生活富裕,受眾人追捧與艷羨,但Okonkwo內心明白,他之所以窮盡一切努力,都是為了擺脫他那平庸懶惰、不負責任的父親帶給他的羞恥。然而,一場失手釀成的死亡意外,讓Okonkwo成為觸怒土地女神的罪人,遭到村子放逐,不得不遠走他鄉。

 

一轉眼就是七年,流放年限已滿,Okonkwo終於得以回家,只是,村莊再也不是他離開時的樣貌。白人來了,奈及利亞成為大英帝國的殖民地。當族人同胞,甚至妻兒都逐漸開始依照白人的方式生活,部族傳統精神過去賦予他的、屬於戰士的尊嚴與驕傲,頹然崩落,Okonkwo不願低頭屈服,決定揭竿奮力一搏。

 

為了反抗破壞伊博族文化的殖民勢力,他搗毀英人建築物,更為此殺了人,但沒想到族人態度消極,不願隨他奮起抵抗,孤立無援,又不願讓自己的行為拖累村民的Okonkwo,最終只能選擇以最極端的方式,做出最後的反抗…諷刺的是,他捍衛且為之雙手染血的,正是多年前,讓他因誤殺村中少年而遭到流放的伊博族信仰。作為這樣一個殉道者,他無可避免的悲劇結局,究竟是悲涼或是壯烈?

 

從衣食到婚喪祭祀,阿契貝在書中,以極大篇幅仔細且深刻地描寫了伊博族的習俗與文化,為讀者構築出一幅幅立體鮮明的部族生活圖景。而縱使挾帶著對殖民主義的批判,故事中,阿契貝並未對部族傳統大力頌揚或將其浪漫化,他描寫兩股新舊文化勢力拉扯下,造成另一文化或文明的毀壞與傾頹,但在角色刻畫上,阿契貝並未將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粗暴地簡化為二元的對立關係。不將殖民者全數打成惡人,而奈及利亞土地上,各村莊的族人,也非皆為受難者面貌,如同故事中,間接毀棄了伊博族信仰與精神的,正是伊博人自己。

 

不是這片美麗大陸上的多元族群,在歷史的傷痕與光輝中積累出豐饒且鮮活的文化底蘊,在西方本位史觀下,被以寥寥數語化約的扁平「非洲」樣貌;跳脫西方視角下的單一敘事,以非洲人的身分書寫非洲,阿契貝給了我們一個不同於殖民母國和白人觀點的視角,寫出了昂然挺立的非洲尊嚴與驕傲。不僅讓讀者得以窺見這片美麗大地的一隅,更探索了非洲現代文學的各種可能性,牢牢抓回了非洲人書寫自己故事的權力,更啟發了下個世代的作家:以《繞頸之物》、《美國佬》、《Purple Hibiscus》備受肯定與讚譽的奈及利亞作家奇瑪曼達·恩戈茲·阿迪契(Chimamanda Ngozi Adichie) 更被視為承襲了阿契貝的衣缽。

 

而阿契貝以殖民母國語言寫就本書,亦曾招致批評,對此他表示此舉屬有意為之:除為扭轉白人對非洲人的刻板印象,更是為了讓白人「看得懂」,因為這部小說所欲傳達的,正是他要向這些人—尤其是英國人—大力昭示的。


 

上一則:祖輩的傷口,仍在我身上灼燒:Wandering Stars

下一則:她用文字,將地獄活成一座荊棘花園:《房思琪的初戀樂園》英譯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