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PEN A BOOK,OPEN THE WORLD
書籍專區 書林出版 書林本版-文學 台灣現代詩美學(書林詩論04)

台灣現代詩美學(書林詩論04)

作者:簡政珍

出版社:書林

年份:2022

ISBN:9786267193082

書號:10019528

裝訂:平裝

定價:$400

×
內容簡介
     這是一本以美學觀照台灣現代詩詩史、詩作、詩論的重要論述。
    全書共分三部。第一部「美學與歷史的辯證」,以美學檢驗詩史,以語言藝術驗收詩作。不把詩的詮釋套入理論的框架,不以政治意識型態左右詩的歷史定位。第二部「後現代風景」,以後現代雙重視野的精神,審視結構與空隙、意義的流動、意象的嬉戲等。以詩例導引讀者進入後現代主義的堂奧,反襯一般將「後現代主義」簡化成文字遊戲的論述。第三部「美學的歷史跡痕」專注於長詩,以及那些技巧「似有似無」的詩作。前者檢驗詩人的意象敘述能力,後者體現「表象看不出的技巧可能是最高的技巧」。
    本書2004年初版,此次增訂/修訂版增添了多位詩人的討論,延伸了幾位詩人的論述,大幅增加了「似有似無的技巧」的篇幅,並完備了本書人名的「索引」。
 
目錄介紹
 自序9
【第 一 章】導論─台灣現代詩美學的發展15
一、物象的觀照16
二、現實的觀照20
(一)五○、六○年代20
(二)七○年代21
(三)八○年代25
三、秩序的成長30
(一)結構的辯證30
(二)空隙中的美學33
(三)不相稱的美學34
(四)意義浮動的疆界36
(五)「意義」的再定義38
(六)似有似無的技巧40
(七)長詩的發展42
第一部:美學與歷史的辯證
【第 二 章】概念化與超現實經驗─
五、六○年代詩的物象觀照47
一、論戰47
二、物象的觀照49
三、說明性的物象50
四、糾結曲折的隱喻53
(一)層層迂迴扭曲的文字55
(二)意象語法的倒置57
(三)「崇高」與「痛苦」的基調?58
(四)「更真實的現實」?59
(五)真摯性與技巧性60
(六)「圖象詩」(concrete poetry)的真摯性?61
五、美學的跡痕64
(一)詩的純粹性?64
(二)政治的投影65
(三)知性的抒情66
(四)抒情中的知性67
(五)知情交融68
(六)物象的哲思72
六、總結74
【第 三 章】詩與現實─早期台灣現代詩的現實觀照81
一、五○、六○年代81
二、七○年代86
(一)詩的社會性價值88
(二)目的論書寫90
(三)語言的動態進展92
(四)文字的時間性要素95
(五)都市裡的放逐97
(六)隔海的放逐102
(七)凝視的意象106
【第 四 章】詩化的現實──八○年代以來詩的現實美學.145
一、現實美學的基礎113
二、議論的傳承115
三、現實與想像的立足點119
四、現實詩美學126
(一)比喻的風景128
(二)意象的毗鄰133
(三)觀點的轉移135
(四)「發現」與「發明」138
第二部:後現代風景
【第 五 章】後現代的雙重視野145
一、後現代主義發展的流程145
二、後現代主義的雙重性147
三、後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的關係148
四、後現代精神概述150
五、台灣的後現代詩論述153
六、台灣當代詩論述的新視野158
【第 六 章】結構與空隙163
一、結構的辯證163
(一)預設的結構163
(二)圖像與結構164
(三)非圖像的圖像詩164
(四)圖像詩的自省167
(五)「有形空白」的結構170
二、空隙中的美學171
(一)無形的空隙171
(二)空隙─詩與散文最主要的區別依據172
(三)解構的縫隙175
(四)空隙的戲劇性結構179
(五)空隙中的「禪」182
(六)空隙的密度185
三、詩存在的空隙187
【第 七 章】意象與「意義」的流動性195
一、從象徵到符號195
二、從符徵到符旨196
(一)符徵─浮動、流動的意象196
(二)意象的牽連201
(三)從符徵再界定符旨202
(四)意象的反思205
三、詩的意象邏輯206
(一)無知的美感207
(二)神秘的應合208
(三)歧義的美德?210
四、「意義」的再定義211
(一)第二層意義212
(二)「看不出語意」的意義214
(三)書寫與閱讀的意義(significance)216
【第 八 章】詩的嬉戲空間221
一、有形的文字遊戲224
二、形而上的嬉戲227
(一)短句的嬉戲空間227
(二)詩的嬉戲空間228
(三)機智與幽默233
(四)諧擬237
(五)苦澀的笑聲238
(六)詩的舞姿242
【第 九 章】不相稱的美學245
一、意象的邊界245
二、機械與有機的排比247
三、所謂不相稱249
(一)轉喻的逸軌249
(二)「不搭調」的意涵255
(三)不合邏輯的因果256
(四)「非常理」的組合259
(五)對既定反應的諧擬261
(六)表象的荒謬263
(七)「不相稱」底下的真實265
【第 十 章】詩既「是」也「不是」269
一、詩「不是」?269
二、詩「是」?275
三、詩既「是」也「不是」277
(一)比喻的是與否281
(二)論證的是與否283
(三)現象的存在與不存在285
(四)對立與不對立287
(五)敘述的虛實288
(六)人生的虛實─有或是無?289
(七)詩性的存在空間291
第三部:美學的歷史跡痕
【第十一章】似有似無的「技巧」297
一、批評家的傾向298
(一)前衛與鄉土的兩極傾向298
(二)所謂技巧300
(三)理論的框架303
二、似有似無的技巧304
(一)抒情語調305
(二)現實人生311
三、技巧似有似無的典範─洛夫318
【第十二章】長詩的發展323
一、詩句與詩323
二、所謂長詩324
三、長詩的美學327
(一)組詩327
(二)章節的規劃─形式與內容的搭配331
(三)「詩系」(poetic sequence)333
(四)歷史、真實的再書寫334
(五)意象敘述:意象的稠密度336
(六)意象敘述:意象的環鍊338
(七)文本的互植340
(八)長詩的小說化342
(九)超長詩:《漂木》345
主要參考書目349
英文書目350
中文書目362
索引407
 
作者介紹
簡政珍
    1950年生於金瓜石。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,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英美比較文學博士。曾任中興大學外文系系主任,亞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、講座教授。
著有詩集《歷史的騷味》、《失樂園》、《放逐與口水的年代》、《所謂情詩》、《臉書》等十二種;詩、文論集《詩心與詩學》、《台灣現代詩美學》、《電影閱讀美學》、《第三種觀眾的電影閱讀》、《解構閱讀法》、《楞嚴經難句譯釋》等二十二種。
   2007年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為其舉辦「兩岸中生代詩歌國際高層論壇暨簡政珍作品研討會」。2008年文津版的《台灣當代新詩史》稱之為「中堅代翹楚」。2019年聯經版的《台灣現代詩史》將其列為新詩百年七名焦點詩人中的一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