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PEN A BOOK,OPEN THE WORLD
書籍專區 人文館 文化研究 在此/在彼:旅行的辯證

在此/在彼:旅行的辯證

作者:胡錦媛

出版社:書林

年份:2018

ISBN:9789574458073

書號:10016770

裝訂:平裝

定價:$300

×
內容簡介
我要去他方/雙手插入破口袋/衣衫也襤褸不堪/我踽踽藍天下/缪思,我效忠妳!——Arthur Rimbaud
在旅行之前,我們對旅行地的閱讀是一種「想像」;在旅行之際,我們對旅行地的閱讀則是一種「摸象」;只有在旅行完成之後,或者「一再完成」之後,才是我們真正對旅行地了解的開始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詹宏志
就貿易而言,旅行是指搬運傭工的一來一去。就教育而言,人生沒有比旅行更好的學習。就基本原理而言,旅行是指將一個人從某地運送到夠遠的另一地。
——Louis de Jaucourt
人會在他們有生之年,為了某個基本上與工作無關的理由而遠行……人們要是不外出旅遊,他們的社會地位就會降低,因為旅遊是社會地位的指標!
——John Urry
 
本書以經濟學的觀點為「旅行」予以定義:旅行者在一往一返中體驗情感、記憶與歷史,進行政治、經濟、與文化資產的各種交換,並尋求得與失之間的平衡。旅行者回到原先的出發點,使其活動有別於「流浪」、「流放」、「流離」與「移居」,使旅行形成圓形/迴旋形結構。
藉由「旅行」在文學文本《奧德賽》、《黑暗之心》、《歐蘭朵》、《印度之旅》、《桃花源記》與《臺灣當代旅行文學》的呈現,本書指出:出發點與回返點便是先驗性的「在此」,介於出發點與回返點的「之間」便是「在彼」。「在彼」在時間與空間中伸縮延展,沒有固定不變的座標,是內心的向度,是理念與信仰的視域。「在此」與「在彼」是不可分離的存在,經過連結的作用,兩者共同建構生命總體的「此在」(Dasein, Being There)。
 
    本書論述精闢,以洗練的文字將艱深的理論化為生活性的思辯。在華麗轉身的閱讀中,我們靈光乍現。
目錄介紹
[自序] 生活在他方 7
 
[總論] 旅行經濟學 9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一、出發/回返 9
二、在此/在彼 21
 
 
[第一章] 遠離非洲,遠離女性:
《黑暗之心》中的旅行敘事 27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一、狼狽困頓的旅行 31
1. 語言與沈默,理性與瘋狂 31
2. 自然景觀,文化中介 35
二、返家的見證 39
 
 
[第二章] 不/可能的主人/客人:
《印度之旅》中的待客之道 47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一、旅行與待客之道 48
二、待客之道:康德與德希達 52
1. 康德:普世權利與永久和平 53
2. 德希達:有條件的待客之道 vs.
無條件的待客之道 55
   (一)無條件待客之道的風險 56
   (二)主客易位,角色反轉 57
   (三)做主人的條件 59
      (1) 不/擁有所有權,約束客人 59
      (2) 不/等待 60
         (四)無法化約,不可分離 61
       三、《印度之旅》中的待客之道 65
          交會區:來訪 vs. 邀請 69
          1.來訪(一):清真寺相遇 72
          2. 邀請(一):「搭橋派對」
──官方的悅納異己 77
            邀請(二):茶會派對
──個人的悅納異己 82
            邀請(三):馬落巴派對 87
          3. 來訪(二):節慶相遇 100
      四、旅行與待客之道的效應 105
          1. 費爾汀先生:「我覺得半死半盲」106
          2. 阿黛拉桂絲娣小姐:「地中海的清澄」109
          3. 莫爾夫人:「她的身軀墜入了另一個印度
──印度洋」112
      五、不/可能的主人/客人 116
 
 
[第三章] 旅行隱喻:《歐蘭朵》 121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 一、前言 121
二、旅行:跨越疆界 125
            1. 空間 129
            2. 性別 131
            3. 文類 132
        三、旅行:移動路線 134
            1. 固著路線 135
            2. 可彎路線 136
            3. 馳騁路線 140
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(一)「變為女人」140
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(二)語言口吃 147
         四、旅行:返鄉回家 150
         五、旅行隱喻:持續流變 156
 
 
 [第四章] 返鄉敘事缺席:
臺灣當代旅行文學 159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一、旅行經濟學 161
         二、三毛現象 165
         三、女性旅行 168
         四、他者缺席 180
         五、認識自我 185
         六、旅行的文類,文類的旅行 187
 
 
[第五章] 旅行書簡:失樂園 & 詩樂園 193
        一、2017/06/24 旅行是另一個現實 193
        二、2017/06/26 實踐理想 195
        三、2017/07/05 生命尋找出路 198
        四、2017/07/12 知其黑守其白 204
        五、2017/07/15 桃花源 & 烏托邦 208
        六、2017/07/17 靈動機制 216
        七、2017/09/09 使殘缺圓滿 220
        八、2017/11/05 契機來臨 222
        九、2018/01/28 印度之旅 224
 
 
引用書目 233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
索引 250
作者介紹
胡錦媛
  美國密西根大學比較文學博士,國立政治大學英文系教授,政治大學教學特優教師。曾任政治大學翻譯與跨文化中心主任、《文山評論》與《文化越界》主編。研究領域為旅行文學、書信文學、文化研究、禮物與倫理/經濟交換。著有Translating the Other: Ezra Pound and Chinese PoetrySeemingly Close, Really Distant: Kafka’s Letters to FeliceGift and Economy of Exchange in The Wings of the DoveWriting the Self: Epistolary Form in Lettres portugaises, Pamela and Letters of T’an-lang 等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