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老師專欄

[ 2018-02-27 ]

<談文論譯:草木蟲魚 Q & A>Olive與「橄欖」   蘇正隆

國圖主辦的臺灣閱讀節,由我導覽「走讀大安森林公園:文學、植物與生態」,之後有參與的忠欣公司甯副總詢問:

Q:蘇老師,今日聽您ㄧ場大安森林導覽勝讀十年書!您提到橄欖錯譯之事很早就有人問我,我知道此橄欖非彼橄欖,但始終查不出 olive 的正確譯名。您說的 ?奇頓果? 正確的文字怎麼寫?何書可查? 請開示。

A:Olive 與「橄欖」是完全不同的植物,但往往遭混為一談。Olive 中文為「齊墩果」,丘應模「台灣的水果」(渡假出版社, 1990) 一書,在介紹橄欖時有提到台灣、福建、廣東出產,做蜜餞的「橄欖」(Canarium album),榨油的「齊墩果」(Olea europaea, 俗訛譯為橄欖) 與「錫蘭橄欖」(Elaeocarpus serratus),係分屬三個不同科的植物。

Olive 學名Olea europaea,是木犀科植物 (olive family),原產於波斯,可用來榨油,自古以來,在植物學上中文叫「齊墩果」,與屬於橄欖科 (bursera family)的橄欖 (Canarium album) 在植物分類上不同「科」,而且不同「目」,可說是相去十萬八千里,難怪許多人會好奇:橄欖可以榨得出油嗎?

Q:Thanks! 容我打破砂鍋問到底,為何譯為齊墩果?中國何時知道有齊墩果?

唐‧段成式的《酉陽雜俎》提到「齊暾樹,出波斯國 (今伊朗),亦出拂林國 (今義大利),西域人壓為油,以煮餅果。」 根據學者馬堅的說法,稱「齊暾」係此種植物的阿拉伯文名為 zaytun。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則寫作齊墩果。

但是 olive 誤譯為「橄欖」已有相當久的歷史,想要完全改變也許有困難,以後翻譯 olive 可採「油橄欖」或「洋橄欖」一詞。這樣也比較容易讓讀者了解 olive 與 olive oil 的關係。而中國橄欖譯成英文時最好就直接用學名 canarium,若不得已可稱之為 Chinese olive。(Jerome Su, Dec 6, 2017)

由上,左至右,做蜜餞、果實淺白綠的「橄欖」(Canarium album),榨油、葉細窄、果實綠油油的「齊墩果」(Olea europaea, 俗訛譯為橄欖) 與葉較寬大、 葉緣有鋸齒、果實淡綠的「錫蘭橄欖」(Elaeocarpus serratus)。齊墩果 (Olive) 果實較小、底部較圓。

謝謝陳文彬老師提供錫蘭橄欖照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