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梭夏日劇場 遇見十一種生命課題

2015臺北藝術節 探尋「人的存在狀態」



「劇場,是城市的精神在表演。」──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

臺北廣納百川的性格,蓄成文化的沃土,揮灑出令人驚艷的創造力,讓這座城市擁有多元豐沛的面貌,不受限的前衛創意與美學基底,點亮大街小巷的文化風景。而每年夏天的藝文盛事-臺北藝術節,接續著這座城市的自由能量,邀請質量均精的國際節目,將世界劇場潮流帶入臺北,並連結國際藝術家和本地藝文團隊,共同創作具前瞻性的演出,而極具獨立性格的年輕團隊,也因著特殊的展演風格,現身於藝術節的舞臺。臺北的八月,成了一場百花齊放的劇場盛會,舞臺展演的無限可能,映照著這座城市的活力身影。

由臺北市政府主辦,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及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承辦的「2015第十七屆臺北藝術節」,為期六週,來自八國藝術家,十一齣精彩作品,總共四十二場絕倫演出。邁入第17屆的臺北藝術節,以「人的存在狀態」為主題,藝術總監耿一偉表示:「透過舞台上的表演,展現人類在政治、文化、家庭、科技、族群、愛情、友誼、城市、日常與世代等環境下的存在狀態。」探討人類追尋存在意義的各種面向與狀態,邀請國內外優秀劇場創作者,經由戲劇、舞蹈、音樂等各類演出作品,各自表述存在的課題。今年臺北藝術節自7月31日至9月6日期間舉行,分別在城市舞台、水源劇場、中山堂等地輪番上演,節目票券於兩廳院售票系統販
www.artsticket.com.tw

國際共製接軌世界趨勢 藝術能量豐沛城市
近年臺北藝術節與國際藝術節往來頻繁,藉由跨國聯合製作形式,與國際藝術市場零時差接軌,讓臺北每年皆能欣賞國際火紅的話題之作。《蛻變-人形機器人版》為臺北藝術節與法國諾曼第秋天藝術節共同製作,2014年11月於法國製作及首演後大受好評,今年8月移師至臺北演出。另外,臺北與墨爾本Massive Dance藝術節共製《雙城交鋒》,讓兩城遴選藝術家,藉由合作共競的關係,促進了創意交流,今年3月於首演後,8月回到臺北演出。

此外,臺北藝術節仍持續「臺北核心,國際共製」的發展方向,不斷擴大此概念,過去邀請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到臺北共同創作,搬演創新作品,今年則讓臺灣藝術家走上國際舞臺,如《鈕扣x鈕扣計畫》便是在《鈕扣計畫》原有演出規模上,再注入更多能量,讓旅外舞者能帶著國外藝術家朋友至臺灣演出,擴大更多組合的可能性。在跨國藝術家共同製作的部分,是睽違臺灣舞臺七年、在美國兩度入選「鄧肯舞蹈獎Isadora Duncan Dance Awards」年度編舞家的林向秀,今年同時邀請聖荷西現代舞團(sjDANCEco)的優秀舞者一起來臺演出。近年竄紅的楊景翔演劇團,將與維也納劇院導演丹妮耶拉.克朗茲(Daniela Kranz)搬演德國知名編劇安雅.希苓(Anja Hillin)的《雨季》。


從機器人探討人的存在 360度風扇舞臺旋出人生哲思
2013年大受好評,最熱門的機器人劇場再度來臺!日本青年團與大阪大學機器人劇場計畫的第五部新作《蛻變-人形機器人版》, 8月6日至8月9日於水源劇場登場。該劇改編卡夫卡的知名小說《蛻變》,並由坎城影后伊蓮‧雅各擔綱演出。劇中時空設於近未來的一場戰事中,男主角醒來後變成一具終日臥於床褥的機器人,與家人對話的過程中,帶出戰爭的殘酷本質,並拋出人類與機器人的異同思索。

兩度獲得「德國最佳劇院」的柏林德意志劇院,首度訪臺的重量級劇作《失竊的時光》,全團40餘人帶著一座360度巨型風扇舞臺至臺北,由浮士德大獎導演安德烈.克里根堡(Andreas Kriegenburg)執導,劇中12個人物截然不同的際遇,映照人類生存上的矛盾與徬徨掙扎,卻以黑色喜劇的方式沖淡人生的苦難與荒謬,8月14日至8月16日於城市舞臺演出。

蔣公飯局的羅生門  映照後學運時期知識份子的思索
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《蔣公的面子》為近年中國最具話題的演出,編劇溫方伊23歲便寫出該劇,有當代「曹禺」之稱。劇中敘述三位不同政治立場的教授-反蔣的左派、愛好美食的逍遙派、擁蔣的右派,於文革時期再度聚首,爭論是否參與當年蔣公的邀約,話語中帶出對於知識份子的批判與思索,以及倒孔運動的探討,《蔣公的面子》寫盡了知識分子面對權力的扭捏、傲嬌或猥瑣。臺北改版演出在原有劇情不變之下,提供更多畫龍點睛的製作創意,由周慧玲、王孟超、陳建騏、黃諾行等人參與,8月7日至8月9日於中山堂中正廳登場。

澳洲原住民音樂天團撼人無數 法國新馬戲狂想日常
《歌之版圖》由曾獲澳洲表演藝術最大獎項「赫爾普曼獎」,來自澳洲各族裔原住民頂尖音樂家所組成的黑臂章樂團,8月28日至8月30日於中山堂中正廳演出。歌者充滿力量的動人聲線,涵蓋11種原民語言,將原住民歌謠結合世界音樂的元素,搭配澳洲當地原住民的生活紀實影像,呈現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完美交融的精神。

《星光時刻》為法國幻動劇團與芬蘭國家藝術獎大師雅尼.努提南(Jani Nuutinen)攜手合作的新馬戲作品,三位年輕的表演者,將日常生活物品帶入想像,以雜耍、操偶以及魔術等手法,讓平淡無奇的物件有了嶄新的生命,8月22至8月24日於水源劇場上演。

跨國舞蹈共製 探討文化、城市、友誼等議題
曾以《混東西》一作於臺灣舞壇受到矚目的林向秀,旅美七年後,帶著美國聖荷西舞團的舞者回臺演出新作《心之所向》,以西方文化混搭東方思索,以身體詮釋文化的相遇趣味,其中包含荷西.李蒙的經典之作《摩爾人的帕凡舞》、以馴悍記為靈感的《和弦》等,8月14日至8月16日於中山堂中正廳演出。

由臺北世紀當代舞團與墨爾本Fragment 31共同製作的《雙城交鋒》,8月28至8月30於中山堂光復廳登場。臺澳兩邊各引薦三位藝術家至彼此的城市駐村創作,臺灣為田孝慈、李宗軒、吳郁嫺,而澳洲則有去年曾來臺演出《暗黑計畫》的梅蘭妮.藍(Melanie Lane)、以及65歲仍持續跳舞的彼得.佛雷澤(Peter Fraser)、和娜塔莉.亞培(Natalie Abbott)。六位藝術家有著截然不同的身體語彙,涵蓋街舞、現代舞,透過舞蹈交流,跳出兩座城市的獨特氛圍。

《鈕扣x鈕扣計畫》由Meimage Dance的《鈕扣計畫》衍伸而來,今年除邀請旅外舞者林燕卿(曾與侯非胥.謝克特現代舞團、阿喀郎.汗舞團合作)、許耀義(曾與捷克布拉格國家芭蕾舞團、德國劇院芭蕾舞團合作)、劉奕伶(現任比爾.提.瓊斯舞團舞者)三人外,也請他們帶著自己的朋友,包含影像設計、演員與劇作家一同回臺創作,藝術總監何曉玫老師也將參與其中,替眾鈕扣們打造舞作,8月1日於大安森林公園露天音樂臺免費演出。

臺灣團隊創作蓬勃 公車密室、紀錄劇場齊聚臺北藝術節
延續去年公車表演,今年則由曉劇場帶來「夏日微涼夜話3《Stop!巴士》」,結合歐美盛行的沉浸劇場與國內當紅的密室逃脫,以北投作為演出場景,在行進的公車中聆聽當地鬼故事並解謎,演出日期自8月10日至8月22日,共12場演出,演出時間始於晚間9點,週末場則為10點,與表演者一同打造農曆七月的微涼劇場體驗。

《家的妄想》由阮劇團與莊益增、顏蘭權導演兩人攜手合作,共同打造紀錄劇場。結合嘉義東石一帶的真實影像與實地田野訪談,加入許正平的文本,劇場演員分別以祖先、外籍配偶、外出打拼的青年等角色,重新闡述「家」的定義,7月31日至8月2日於水源劇場登場。


臺德文化交匯 劇場五大名角一同探究人生難題
《雨季》由近兩年票房屢創佳績的楊景翔演劇團,與維也納劇院導演丹妮耶拉.克朗茲攜手合作,此劇編劇安雅.希苓曾入圍德國指標性劇本獎「慕海姆劇作家獎」,其作品也為英、法各地搬演,此為臺灣首度搬演她的劇本。以劇場五大名角徐堰鈴、朱芷瑩、程鈺婷、楊景翔、蔡佾伶共同演繹人生的迷茫。《雨季》以一場車禍帶出外遇關係、代理孕母、生死等議題,疊出一道道人生的考驗, 9月3日至9月6日於水源劇場演出。

講座、工作坊引入「戲劇顧問」概念  藝票亭邁入第三年
今年臺北藝術節引入臺灣劇場少見的「戲劇顧問」概念。戲劇顧問在德國劇場中,多為與導演搭配、成為創作者的第三隻眼,提供相關建議。臺北藝術節過去幾年的國際共製,亦有此角色的建立,作為導演與劇團之間的溝通,並對文本、劇場美學須有一定的了解,為健全國內劇場結構,提升創作環境,今年特邀奧地利薩爾茲堡莫札特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克里斯托夫.萊普奇(Christoph Lepschy)帶來「戲劇顧問的角色與工作」專題講座,以及戲劇顧問工作坊。

而「藝票亭」邁入第三年,已成臺北夏日聚眾的新地標,今年將於松山文創園區133合作社、中山堂廣場、公館自來水園區、中正紀念堂大孝門等地,提供民眾臺北藝術節、臺北藝穗節優惠購票服務,及週末定時的展演活動,讓臺北藝術節的氛圍,蔓延整座城市。

2015臺北藝術節於7月31日至9月6日,分別在城市舞臺、水源劇場、中山堂以及大安森林公園等地輪番上演,節目票券於5月27日(三)中午12:00在兩廳院售票系統 
www.artsticket.com.tw 啟售。今年早鳥75折票券自5月27日起至6月24日止,而8折套票前兩百名可獲贈Aesop的清潔保養組,以及英國莎士比亞劇院「全球到環球」演出入場券,詳細活動及購票優惠訊息可至臺北藝術節官網查詢 (www.taipeifestival.org.tw)。

台北藝術節官網 http://www.taipeifestival.org.tw/